第六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评选申报工作于2021年1月正式启动。我市通过县市区人民政府和第三方推荐及自荐申报,经资格审查,为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监督,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现将我市拟推荐申报第六届湖北省环境保护政府奖对象名单予以公示:
1.集体(1个)
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2.个人(1名)
郑青松
集体和个人事迹材料附后。
公示期为5个工作日(2021年1月22日至1月28日)。公示期间,如对公示的对象有不同意见,可于公示期内前,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和信函等形式向黄石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反映(信函以到达邮戳为准)。反映情况要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联系方式。
联 系 人:王然然朱珉垚 联系电话:6373065,6512606
电子邮件:hshbjjcs@163.com
通信地址:黄石市团城山苏州路26号
坚持“五轮驱动”走好高质发展路——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环境保护先进事迹简介
大冶市龙凤山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凤集团)位于黄石市大冶市刘仁八镇的龙凤山,是一家致力于生态开发的农业企业。
龙凤集团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指引下,推进“生态种养、生态乡村、生态扶贫、生态旅游、生态富民”五轮驱动,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九年来,龙凤集团在绿色环保筑梦路上砥砺前行,成绩斐然。先后摘得“中国森林体验基地”、“中国森林康养建设试点建设单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示范基地”、“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基地”等15项国字号荣誉。2017年,获省政府环保奖提名奖。2018年,龙凤集团旅游减贫事迹入选世界旅游联盟组织“全球减贫案例”,受到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这是一个植绿护绿、呵护生态的战斗集体,这是一个推动生态富民的先锋集体,这是一个践行绿色发展梦的筑梦集体!
让时间追溯到2010年秋,时任黄石富豪家具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刘合伍(龙凤集团现任董事长)回到家乡龙凤山,他看着家乡那被山火烧得荒废了的山峦,望着那光秃秃的龙凤山,深感惋惜,唏嘘不已!这么好的宝山如今成了不毛之地,人们守着宝山过着穷日子。不是党的政策不好,党的惠农政策有很多,关键是缺乏愿意投资环保建设的拓荒者!
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一个新的追梦计划在刘合伍脑海形成,要用生态发展来规划龙凤山!刘合伍带着身家过亿的积蓄,回到阔别20多年的家乡,开启了新一轮的创业之旅。龙凤集团成立大会上,“生态发展、强农惠民”被定为企业实施生态开发的追梦目标!刘合伍由原来一名“用材”家具商,华丽转身为“植绿”践行者。
追梦之初,困难重重。少数村民思想认识上存在差距,你在前面栽树,他在后面拔。有一次,龙凤集团栽的2万株树一夜之间全被当地一些村民拔光了。看到这个情形,董事长刘合伍没有气馁,组织员工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他要帮助乡亲们认识绿色环保的重要性,和他一道成为生态绿色播种者。
为让龙凤山地区改换“新颜”、披上“绿装”,龙凤集团大力开展治山工程、复绿工程、添景工程。
龙凤集团先后投资1.8亿元建设了12.5公里的永久性森林防火带工程、18公里的环山公路工程、12.2公里的供电设施设备安装和线路架设工程、4000立方米的山体护坡工程、2000米的山体排洪沟工程等山体基础建设工程,一系列山体治理完工后,多年肆虐的山火不见了踪影,山体泥石流也嘎然止步。
在治山工程完工后,龙凤集团又迅速投入到植树造林中。为了赢得村民们的信任和支持,龙凤集团采取托管措施,不惜做赔本生意:村民在山地造林的苗木由企业出资,并负责防火,防虫,防灾管理,收益全归村民,每年还给村民50元经济补偿,尝到甜头的村民最终理解了企业的一片苦心,自觉加入到了护林管理中来了,绿色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如今的龙凤山走上了生态发展、富农惠民的康庄大道。500亩速生丰产林、500亩观光林、500亩高效经济林和500亩楠竹林在龙凤山先后落户,龙凤山重新披上了美丽的绿衣,将生机还给了自然。如今的龙凤山,瓜红果绿,郁郁葱葱,成为湖北省知名的生态景区。龙凤集团发挥“生态型、带动型、循环型、示范型”功能,集团已租赁、购买耕地和林地1.3万余亩,带动种植面积20多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龙凤集团累计投入各类生态环保建设资金3.6亿元,植树造林1.3万亩,年可提供36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固碳能力,释放氧气22万吨,如今的龙凤山,森林覆盖率达86%,空气负氧离子达到56200/立方米,山泉水质在无人工净化,消毒的状态下,达到国家一级GB5749--2006饮水标准。
如今,这里建起一座座美丽家园、生态氧吧、绿色银行,行走在龙凤山,满目苍翠,风景如画,山水交融,一片宜居宜游的生态画卷铺展开来。
在绿色法扎路上,不负韶华,步履铿锵,龙凤集团不断创新生态环保模式,探索发展新路径,发挥生态自治力量,传播生态理念,争当生态环保建设的“领头雁”和“主力军”。
公司基地附近的刘贵湾、胡受夫、三四两甲、胡老仁、胡英淑等十个卫星村地处偏僻,村民的环保意识相对滞后,一度存在垃圾随意处理、环卫设施不配套、环境卫生无序等现象,离美丽乡村目标相距甚远。
为解决这一痛点,2018年龙凤集团启动了环保工作帮扶机制,从硬建设和软提升双管齐下。在硬件建设上,对10个村进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一是修建12处垃圾池,安置108个垃圾桶,解决了垃圾暴露存放问题;二是要求生活垃圾入池,外运处置,解决垃圾随意处置和垃圾“围村”现象;三是配备3辆垃圾运输车,成立了5人一组的村庄保洁巡逻队,确保垃圾日产日清;四是消灭旱厕,卫生户厕普及率在98%以上;五是整修道路,硬化户道,畅通排水渠道,解决了村组硬件设施落后导致的环保卫生问题。龙凤集团积极参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探索村民环境“自治自管”新模式。自2019年起成立了由10个村的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容协管委员会,每个村配备村容协管员,打出村容村貌月评比、张榜公布、黄牌警告、与当地农家乐游客活动挂钩等一系列“组合拳”,促进了村民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行动的落实。为保证长效运行,该集团还为协管员发津贴,先后共投入协管员津贴费用达80余万元,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容环境“自治自管”工作中积极作用,周边10个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传播生态环保理念,龙凤集团把传播方向锁定在环保教育基地这个着力点上,龙凤集团人深知,对学生普及环保知识绝对是推动社会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企业把对学生开展环保宣传工作作为重点突破口和发力点。2014年,在黄石市、大冶市两级环保部门的帮助下,龙凤山环保教育基地正式成立。这一举措,打破了黄石地区环保教育基地零的历史。2016年龙凤山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被授予“首批湖北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从2018年开始,龙凤山环保教育基地做到环保教育“周围有活动,月月有主题”,通过学生普及环保理念,从而推动学生家长及全社会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大家庭中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沙龙、田野调查、户外公益等多样化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提升公益环保理念,践行环保行为。从2018年到2020年三年内巡回举办各类环境卫生知识讲座78场次,先后推出宣传栏、板报等126期,形成“流动环保教育驿站”。还先后对青少年学生实施环保教育2万余人次,覆盖了黄石地区60%的中小学校,强有力地提高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率和参与率。
龙凤集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好“生态优先路”,念好“生态富民经”,闯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协调发展新路子。
首先,答好第一题,擦亮生态招牌。生态餐厅以全新生态理念建设和运营,餐厅内绿树环绕,形成一个模拟森林,让游客感受生态魅力;制定餐饮废水、固体废物无害处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保证餐饮废水、固体废物得到无害化处理。
其次,答好第二题,把生态环保作为“硬杠杠”。龙凤集团每建设实施一个项目,都要实施严格的环境评估,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制定环保措施并加以落实执行,不计成本先后追加500万元的项目势资。用于因居环保设施的提档升级,以高环保标准推进项目建设。
再次,答好第三题,大力推进生态有机种养殖。畜禽粪便发酵后用于蔬莱瓜果种植生态种植,2019年新建年产沿气10万立方的沼气池,沼气利用后的沼渣用于堆肥肥田,年产有机肥5000吨,有效减少了化肥使用和排放物污染。让废弃物物尽其用,形成“回收、处理、再利用”的生态闭环,让废弃物变成肥料,让垃圾变成资源,上演“吃干榨尽”“变废为宝”的生态故事。变生态富矿为经济富矿,龙凤集团走出一条“生态富民路”,如今龙凤山景区,树成林、花如海、景如画:乡土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相互融和:森林体验、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特色鲜明。登山健步道、户外拓展基地、自行车游步道、生态游廊让村里人享受城市生活;新奇特蔬菜观光园、无土栽培体验园、露天打谷场电影院、生态摸鱼池让城里人体验农村乡土味;以生态绿色为主题的蔬菜标准园、有机水果园、水产养殖园、花卉苗木园、黑色食品园让人流连忘返。龙凤山已建成集观光、自然教育、休闲度假、运动探险、康复养老、会务培训等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体验乐园,更成为当地一座绿色银行和生态富矿,带动周边10个行政村5000户村民通过生态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
龙凤集团创新发展模式,以生态旅游为主线,实现产业协同发展,从卖产品到卖风景,风景变钱景,完整串起了一二三产业,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型体验、自然教育型体验、休闲度假型体验、运动探险型体验等于一体的形式多样的乡村旅游新格局,2019年,景区接待游客约80万人次,海外游客约3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1.5亿元,已成为鄂东南一张靓丽的生态旅游名片!
——郑青松
因拆铁塔鸟巢与鸟结缘,因跋山涉水巡线与鸟生情。33年来,他坚持工余做护鸟公益工作,甚至感动了曾经殴打他的捕猎者。
爱鸟,源自对生命的关爱
1993年,郑青松在移除电塔上的一处鸟巢时,发现亲鸟因为触电死亡了,留下3个色彩艳丽的鸟蛋。出于怜悯,他决定把鸟蛋带回家人工孵化。在查阅相关书籍后,郑青松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做了一个孵化箱!小鸟破壳而出的那一天,郑青松的喜悦之情无以言表,他不敢相信自己真的“救活了”这些可爱的小生命!就像迎接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一样,他居然又有了为人父的欣喜。郑青松名正言顺地当起了“鸟爸”。可很快,他意识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鸟儿不能家养,必须得送到野生动物保护站。他送走了小鸟,也伤心了好久。从那之后,他对鸟儿就有了特殊的情感。
自那以后,每次巡线,除了必带的巡线工具之外,郑青松总不忘记带上一把剪刀,因为他知道,经常有鸟儿不慎掉入村民在林间私设的捕网中。于是,每每遇见捕网,他便用剪刀将其毁掉。2017年5月,郑青松和班员李晓逢像往常一样快速穿行在黄荆山上,前往110千伏棵顾宏线。当巡查至棵顾宏线21至22号塔导线下时,郑青松隐隐听到一阵低鸣声,听惯了鸟鸣声的他察觉到不对劲,于是,循着声音来到不远处的林木中。果然,他发现一张隐蔽的捕鸟网上,一只猫头鹰被牢牢困住,正惊恐地奋力挣扎。
郑青松立刻掏出剪刀,小心翼翼地将缠绕在猫头鹰身上的铁丝剪断,将其解救出来,并将受伤的猫头鹰抱着装进工具包。随后,他又用剪刀将铁丝网彻底剪断,防止附近的鸟儿再次落网。转头看着两只死去的麻雀,郑青松直叹惋惜。想到受伤的猫头鹰需及时救护,郑青松赶紧下山。担心猫头鹰在工具包中呆着不舒服,他又找来纸箱,将其小心翼翼地放置,随即赶往黄石野生动物保护站。
每每巡线至铁塔下,郑青松总是拿望远镜从上到下仔细观察,除了查看铁塔导线是否正常外,他还特别留心塔上是否有鸟窝。一旦发现鸟窝,他便仔细观察鸟窝所处的位置是否在安全范围内。2015年4月,郑青松一行巡线至220千伏棵板线12号杆时,发现中相绝缘子边上有个大鸟巢,鸟巢的部分树枝即将垂挂在中相绝缘子上。考虑到近日将有大风天气,垂挂的树枝很可能引起线路短路造成跳闸事故,鸟巢内的鸟儿和鸟蛋也会有生命危险,郑青松当即决定对鸟巢进行搬迁。当到达鸟巢边时,发现巢内有四只绿色的喜鹊蛋,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将鸟蛋装进背包中,再将鸟巢整体搬至远离绝缘子部位的地方,然后再将鸟蛋轻轻放入鸟巢。保障了线路安全的同时,也呵护了即将出生的小喜鹊。在铁塔上发现鸟巢的情况,郑青松几乎每月都能遇到两三次,在他看来,在确保线路安全的同时,保护这些小生命也是他的责任。
护鸟,是知难而进的义行
郑青松所在班组管辖46条高压输电线路,全长500多公里,有2000余基杆塔分布在湿地、丘陵及高山。郑青松所在班组管理的山林线路廊道这里是鸟儿筑巢栖息的天堂,也是不法者经常光顾的猎场。郑青松在巡线时,经常会与偷猎者“不期而遇”。
一次,在人迹稀少的荒山廊道巡线时,他听到一阵翅膀“扑扑”扇动的声音。循声而去,看见一只幼年猫头鹰睁着铜铃般的眼睛,惊恐地在丝网中奋力挣扎。心如刀割的他赶紧划破丝网,把伤痕累累的小猫头鹰抱在怀中。恰巧偷猎者也来到丝网前查看猎物,见丑行被人拆穿、恼羞成怒,对郑青松和他的同事恶语相向,甚至用言语威胁。现场剑拔弩张,郑青松毫不示弱。也许是做贼心虚,也许是感觉自己势单力薄,偷猎者最终灰溜溜地走了。郑青松连夜将受伤的猫头鹰带回家,敷药包扎好,次日送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站。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郑青松累计拆毁、焚烧偷猎陷阱近200处,受过不少骂,挨过不少打,也让家人担了不少心。
2000年有阵子,偷猎现象非常猖獗,飞禽走兽成了一些人餐桌上的珍馐,山林里处处隐藏着偷猎机关。一次,郑青松在汪仁镇徐斌村附近焚烧一张新布的丝网。他再次巡线路过此地时,被三名村民团团围住一顿暴打。“电是你管我没意见,但鸟不属于你管,今天打你是让你知道什么叫多管闲事!这里的山是我的山,地是我的地。”领头的村民恼羞成怒地说。
这一次,郑青松伤筋动骨,几周下不了地,妻子和女儿急坏了。当他身体恢复、再一次巡线到徐斌村时,发现原址又布了一张更大的丝网在诱捕鸟。他赶紧把掉入陷阱的鸟儿解救下来,扯下丝网逐家逐户去找那位村民,希望能说服他。“难道没打痛?”郑青松出现在这位村民家门口时,这位布网者反而被吓了一跳,也被郑青松的执着所折服。在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深入的沟通中,郑青松得知这位偷猎者没有一技之长,布网捕鸟是为了讨个生计,于是郑青松到处托人给这个村民找了份工作。当郑青松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专程赶来通知他第二天去上班时,这名盗猎者感动得哽咽了。从那以后,他也成了一名护鸟人。
“咱们要保护好生态,留住家乡的青山绿水和鸟语花香。”郑青松总是这么说。这些年来,郑青松阻止过100余起捕猎行为,感化5名盗猎者成为护鸟人。他尽力守护着鸟,让它们纵情于山水之间。
鸟爸,凝聚更多公益的力量
2016年,3只东方白鹳幼鸟被施工队从铁塔鸟巢误拆下来。郑青松和他的“电网鸟爸”共产党员服务队为了让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重回自然,第一时间找到鸟类专家,新建了一个鸟巢装在原电塔上,并安上监视器密切关注。然而,亲鸟在新巢上盘旋一周后始终不给幼鸟喂食。无奈地看着这对“爹妈”,郑青松每天从菜市场买来新鲜的小鱼虾,风雨无阻,与队友们攀爬到50余米高的铁塔顶喂食幼鸟。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们从没因工作、生活的繁忙而“失约”,直到幼鸟振翅高飞。
让人欣喜的是,他们精心照顾的这几只东方白鹳去年迁徙后,2018年春节又返回了郑青松巡视的廊道,就像是在外漂泊了一年多的游子,过年回家看爸妈一样。
捕网中、铁塔上、丛林里……遇到受伤的鸟儿,郑青松和他的队友们能救助的便救助后放生,拿不准的便送去野生动物保护站。无论是东方白鹳,还是猫头鹰,或是其他鸟类,只要经他们救护并送至保护站的,他们都会与保护站的负责人密切联系,持续关注鸟儿的状况,直至它们回归自然。“郑班长他们可是我们野保站的常客,对野生鸟类的保护,他贡献很大。”提到郑青松和他的队友们,黄石野保站负责人朱修平和阳新县野保站的负责人汪宣振都赞赏有加。
为了掌握不同鸟儿的习性,郑青松大部分休息时间都泡在图书馆。他已经熟读40多本关于鸟类的书籍,能说出黄石100多种鸟儿的习性。郑青松在与队友们讨论线路安全工作时也不忘考虑对鸟类的影响因素,他说只要鸟巢没有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原则上只装防鸟挡板,不拆鸟巢。对那些已经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鸟巢,有鸟蛋或幼鸟的鸟巢,就把它们转移到不影响线路安全的电塔部位,或者小心取下来放到电塔附近稳固的树梢并密切监视,想方设法让每一颗鸟蛋孵化、每一只幼鸟成活。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鸟儿,用行动传递绿色环保理念,用实践彰显央企责任担当,郑青松和他的“电网鸟爸”共产党员服务队一直在路上。
跨越山川的银线,展翅高飞的鸟群,郑青松始终不忘保护好生态,守护好家园,将毕生精力倾洒在美丽和谐的山水田园,他是名副其实的“电网鸟爸”,更是一名爱鸟护鸟的“最美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