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黄石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无障碍阅读 | 加入收藏 | 地图导航

索引号000014349/2020-108846 主题词
发文单位黄石市生态环境局 效力状态有效
生效日期2020-12-30 18:27:15 失效日期2020-12-30 18:27:15
主题分类 体裁分类
发文字号

正文

黄石市生态环境局2020年工作总结

2020年11月24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在省生态环境厅和黄石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勠力同心,锐意进取,担当作为,共克时艰,出色完成疫情防控阻击战工作任务,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大幅提高,优化营商环境举措掷地有声,污染防治攻坚战硬账硬结,人民群众美好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一、2020年工作完成情况

根据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最新通报结果,今年1-9月份,黄石市大冶湖闸、风波港、富池闸地表水国控跨界断面水质都为Ⅱ类,达标率100%;港口桥、上巢村、富池闸地表水省控跨界断面都稳定达标,达标率100%;长江、富水、王英水库3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均实现Ⅲ类水质稳定达标,达标率100%。截至11月20日,黄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2.0%,PM2.5为32微克/立方米。污染防治攻坚战、“十三五”期间及2020年环境质量目标圆满达成。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全力以赴抗疫情,优化服务助重振

疫情发生以来,黄石市生态环境系统积极开展科学防控,无一人感染新冠肺炎,全市医疗废物和医疗废水全部安全处置,受到生态环境部充分肯定,得到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扬具体负责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固废中心主任胡海同志也因此获得2020年黄石市“五一”劳动奖章

1.狠抓落实保安全。安全处置医废,筑牢防控底线,我们紧紧围绕两个“100%”的要求,确保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到位,医疗废水达标排放。一是在疫情发生后,我们先后报请黄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印发了《黄石市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方案》、《关于加强全市医疗污水监管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途径的通知》对全市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废水管理处置工作进行统一部署。二是在原有黄石中油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家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基础上,经综合研判,选定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华新水泥阳新分公司两家企业作为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备选单位,形成全市38吨/日的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处置能力提升超过2倍。三是积极对上协调争取,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获得了中华环保基金会捐赠的2台医废运输专用车,医疗废物运输能力由原先的17.4吨/天提升到22.9吨/天。四是坚持对全市医疗废物处置工作情况进行日调度,建立电子清单化管理机制,抓细抓实医废源头分类、收集、存储、运输、处置各个环节,确保医疗废物日产日清,1月22日-6月13日,共安全处置全市医疗废物1024.433吨,我们还指导华新水泥阳新分公司帮助武汉市协同处置医疗废物49.75吨。五是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涉疫情防控巡查,对发现的问题督促责任单位立行立改确保环境安全。1月22日—6月19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检查相关点位2385家次,其中医疗机构(含集中隔离救治点)1198家次,医疗废物处置单位30家次,医疗废水处理单位(含承担医疗废水处理的污水处理厂)340家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21家次,复工复产企业648家次,现场处理投诉148件次,出动执法人员4787人次,督促立行立改问题65个,因出水大肠杆菌超标,对团城山污水处理厂进作出32万元的行政处罚

2.慎终如始抓防控。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我们毫不放松警惕,慎终如始,为疫情反扑做好应对准备。一是全力提高医疗废物处置能力。目前已形成医疗废物处置“一用四备”的格局,“一用”是黄石中油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备”分别是华新水泥阳新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尚川固废处置项目、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一期);此外我们主动与黄石市发改委对接,向上积极申请国家资金,以黄石中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为主体新建一条10吨/天的医疗废物焚烧线,该项目已于9月上旬动工,预计到2021年9月可投入运行。二是切实加强干部职工外出报备管理,印发了《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关于加强局系统干部职工外出请假报告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离黄干部职工做到“凡离必报,凡报必早”。此外,我们还根据疫情防控需要,高效开展干部职工及家属与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天津等有新冠肺炎新增病例地区相关联信息摸排工作,切实抓好疫情防控。

3.高效硬核增服务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疫后重振。一方面,我们认真做好环评审批服务,一是制定印发了《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助力企事业单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明确疫情期间对4大类项目实施环评及辐射安全许可手续豁免,助力企事业单位全力高效抗击疫情;二是认真贯彻生态环境部环评审批正面清单要求,对10大类30小类行业项目实行环评豁免管理,共计实施96个项目,对17大类44小类建设项目实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共计实施24个项目另一方面,我们优化环境监管执法方式,一是两批次发布《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共计104家疫情防控生产相关、污染物排放量小、污染治理能力较强且近两年内无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被纳入清单,我们对清单内企业实施非现场检查,做到“有需要时有服务、无需要时不干扰”;二是发布了《黄石市生态环境部门依法不予行政处罚轻微环境违法行为清单的通知》,在全市生态环境领域推行包容审慎的执法监管机制,对11项轻微环境违法行为不予处罚。

(二)污染攻坚不松劲,多路合围保胜利

我们坚持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加强长江大保护为重点,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紧盯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服务疫后重振、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风险防控、突出环境问题整改等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充分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环保铁军风格,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深入开展碧水保卫战。一是牵头制定了《2020年黄石市水污染防治强化攻坚方案》和《2020年黄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2020年全市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目标任务。二是积极开展水质监测预警通报,对保安湖、网湖一季度水质同比下降,大冶湖闸国控断面、上巢村省控跨界断面自动站水质变化多次下达预警函,督促相关辖区开展问题排查,采取有效管控措施。三是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专项整治。印发了《黄石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治理战役2020年重点工作清单》,大力推进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整治“回头看”,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管巡查,完成21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共42个问题整改。四是扎实做好汛期阳新县军垦养殖场被淹后的污染防治工作,协调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及武汉、荆门、十堰等监测中心支援,就养殖场下游富河水质变化开展密切监测,配合农业部门指导属地政府积极打捞死猪、科学抽排和处理污水,富河及下游乡镇水源地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五是积极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经生态环境部确认,全市共排查出各类长江入河排污口507个,已按监测比例要求230个排污口完成了监测,提供监测报告1000多份六是深入落实湖泊排污口监督管理,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重点湖泊排污口监管工作的通知》,对全市30个湖泊入湖排污口加强排查,指导属地政府分类做好排污口规范化建设,督促排污口设置的责任主体安装在线监控并与生态环境部门在线监控平台联网,实现实时在线监管和信息共享。

2.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一是持续围绕“治山、治地、治厂、治车、治店、治路”的“六治”方针开展颗粒物管控,并选取大气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集中的35个点位作为市控大气重点污染源点位,实施点位包保“点长制”,每周对点位开展例行监测,每月通报监测结果,今年以来已下发10份通报。二是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监管,按照环保检测、公安处罚、交通督促整改的模式,共开展综合执法6次,遥感监测车辆52838辆抽测车辆3900余辆,处罚车辆11台,通过交警“12123”平台向车主发送尾气超标提醒短信137条。三是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工作,全市共有“散乱污”企业295家,截止11月18日,已完成284家“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进度达到96%,剩余11家年底可以完成整治四是加强秸秆禁烧管控,按照 “市级督导、县监管、乡镇巡查、村组落实”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建设“高空视频瞭望+人工智能分析”的秸秆禁烧智能视频监控预警防控协调系统,对全市范围内的秸秆焚烧进行智能化预警和处置。五是积极推进工业污染源治理。湖北新冶钢公司已完成烧结机脱硫、焦化脱硫脱硝、转炉二次除尘等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新冶特钢等其他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按照《湖北省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要求,9个2020年度工业窑炉改造项目已完成。六是加强企业无组织排放废气整治,按照《黄石市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整治实施方案》,通过全面排查,确定了25家重点行业企业开展无组织排放改造,目前24家企业已完成无组织废气排放改造工程,最后一家企业(华新骨料(阳新)公司)正在收尾,年底前可以完成。

3.稳步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制定并印发了《黄石市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黄石市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清单》,明确目标和重点任务。二是公布了2020年黄石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31家重点监管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及隐患排查,形成检测报告31本,排查隐患15个,整改到位13个,同时全面完成11个点位涉镉整治任务。三是圆满完成21个地块土壤及地下水采样、分析检测工作,共采集土壤样1912个,水样435个,形成了黄石市土壤质量状况“一张图”。四是实施全域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其中优先保护类耕地151.4563 万亩,安全利用类耕地23.3321万亩,严格管控类耕地0.6091万亩。五是推进19.5537万亩超筛选值耕地落实安全利用或严格管控措施,督促45宗地块在建设用地预审环节严格执行土壤环境调查评估制度,从源头确保“净地”开发要求。六是推进耕地、工矿废弃地、尾矿库治理与修复,累计治理面积达12000余亩,实施土壤治理项目12个,完工5个,专项资金执行率62.9%。七是成功争取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7982万,本年度新增土壤类项目2个,总投资19480万元,并已成功通过国家、省级审核并进入中央项目储备库。八是起草、印发了一系列制度文件,包括《关于进一步明确供地或用途变更环节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事宜的通知》、《关于推进工业污染地块治理修复盘活土地资源的指导意见(试行)》等。

4.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监管一是完成2020年度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工作。2019年,全市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6.8014万吨,1536家医疗机构共产生医疗废物1488.9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810.7237万吨,全部安全妥善处置二是持续推进2019年度“清废行动”未完成问题整改圆满完成生态环境部交办39个疑似问题点位的现场核实与整改工作,并将核查情况上传到清废APP有关问题整改已全部通过生态环境部审核。三是加强危险废物排查和管理,印发《2020年全市危险废物排查工作方案》,建立了危险废物产生单位清单、拥有危险废物自行利用处置设施单位清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清单和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等“四个清单”,并将全市10家危废经营单位成功纳入《湖北省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2020-2022)》。四是推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全市5个重金属减排工程项目全部完成工程建设;25座存在环境风险隐患的尾矿库全部完成污染治理工作;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废塑料综合利用排查工作已全部完成五是出台《黄石市固体废物环境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试行)》,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举报工业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行为予以奖励。

5.全面强化环境监管执法截止今年10月底,全市共查处83起环境违法案件,处罚金额712.12万元,办理查封扣押案件1起,移送行政拘留案件3起。一是深入开展污染源“双随机”抽查工作,截至11月20日,市本级对203家次排污企业“双随机”检查,其中重点污染源127家次,一般污染源57家次,特殊污染源19家次。二是完成全市生态环境保护“6项重点任务+2个重点行业”开展专项帮扶行动,共对20家医药、化工重点企业开展执法帮扶工作,现场排查发现问题50个,已全部指导企业进行整改提升。三是积极开展夜查行动,在国庆中秋假期,组织执法力量在夜间对全市重点排污企业开展夜查,将某餐厨垃圾处理企业违法排污行为捉现查实,并予以严厉处罚,形成强大震慑。四是扎实开展“蓝盾护航”专项行动,全面强化对各类大气污染源和大气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的监管,严厉查处工地扬尘和工业企业超标排污等环境违法行为,助力秋冬季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五是圆满完成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目前,纳入专项行动的我市4家开发区共9个工业园中有8个工业园已经完成整治任务,剩余1家(阳新县循环经济产业园)已经被生态环境部列为暂不考核范围。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办案质量和执法水平,在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中抽取了55份行政处罚案卷进行评查,指出和纠正了一批行政处罚不规范的问题,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6.持续优化行政审批服务一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健全规划环评与建设项目环评联动机制,落实三线一单”约束,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已全面完成规划环评审查。二是积极优化环评审批方式,推行不见面审批,项目业主通过网上平台进行申报我们第一时间受理、审核、批复对存在资料不全等问题的申报项目一次性向其告知补正清单,今年以来网件办结率达到100%。高效服务建设项目落地,为重大项目有序开工提供环保要素保障截至10月底,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237个,总投资394.94亿元,环保投资12.74亿元其中包括新兴管业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新冶钢焦化项目、光大(黄石)静脉产业园项目等省重点项目20个四是圆满完成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核发登记工作10月底,全市755家清理整顿企业(33个行业)3613家应发证登记企业(91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登记核发工作顺利收官深入开展双千活动局双千专班每月深入挂点企业加柯环保、大江公司、东贝新能源公司,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研究和开展座谈会等方式收集、了解企业问题,已办理回复双千办提交的奥莱斯轮胎、远大富驰医药等各类问题10余个。积极组织服务企业开展2020年排污权交易工作,截至11月13日,共组织15家企业参与了17批次排污权交易,成交化学需氧量196.209吨、氨氮20.909吨、二氧化硫549.8285吨、氮氧化物164.81吨,四项污染物指标总交易价款661.22万元。

7.稳步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一是强化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阳新县隧洞村站、大冶市龙潭村站(升级改造)建设,并实现与国家联网分别较国家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3天和12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长江凉亭山站建成与省里联网,王英水库站设备升级改造圆满完成;黄石市大气超级站升级改造、黄石新港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空气自动监测站顺利通过省级验收。二是切实做好国控、省控自动站基础保障。今年7月份以来,受长江中下游汛情的影响,黄石市阳新县境内的中官铺(上巢村)站和富池闸站两座国控水站停运,我们倒排工期,多方协作,较省厅要求提前6天完成2座水站故障修复,实现数据上传。三是积极推进已核发排污许可证企业自行监测,召开专题会进行部署推进,并加强指导和督办,截至11月16日,97家重点企业联网率88%,填报完成率75%,在全省排名靠前。

8.扎实推进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先后三个批次交办黄石市的134项反馈意见和438件群众信访件,已整改完成反馈意见100项,群众信访件402件。7月30日召开了全市环委会,印发了《黄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2020年结账任务清单》,统筹全市年度污染防治攻坚任务。10月9日,召开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硬账硬结”暨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工作推进会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硬、实、严”的要求加快问题整改,圆满完成年度攻坚任务。拟定了《黄石市长江大保护专项督办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推进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

9.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生态创建一是“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围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举办“美丽中国,黄石映像”生态环境摄影大赛,共征集摄影作品200余幅,展示出不一样的“映像黄石”,进一步提升了广大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二是深入开展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活动。6月5日当天,黄石广播电视台“直通车·零距离”抖音栏目以抖音直播方式,探访黄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公众现场演示生物毒性的监测流程及部分环境监测设施设备运行情况。三是宣教工作得到国家、省、市肯定。在主流媒体、网站平台、双微一网发表稿件800余篇,荣获中国环境报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制作的环保人之歌获得生态环境部“演唱奖”称号,双微信息发布工作被国家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四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创建工作,印发了《黄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0年度工作方案》,编制完成了《黄石市实施<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评估指标35项已达标34项。

二、2020年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期待和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美好生态环境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压力较大。空气环境首要污染由颗粒物转为臭氧,臭氧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水环境质量总体表现为大江大河(长江、富水)水质优良、省控重点湖泊稳中向好、非省控湖泊加快改善,但省控重点湖泊水质降磷成效不明显、非省控湖泊劣Ⅴ类存量依然较高,磁湖、大冶湖总磷已无环境容量。全市还有一大批农用地、建设用地需要实施土壤污染修复治理和风险管控

(二)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已不能全面客观的反映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的实际状况,不能满足监管工作的需要,大气环境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亟待提升。在原黄石环境监测站上收后,市级自主监测能力不足,需要向第三方购买监测服务或向省监测中心申请支持,机动灵活性较差。

(三)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还存在薄弱环节生态创建工作对标创建不精准,部分数据和资料支撑力不足,6项约束性和2项参考性指标未达标。生态创建“细胞工程”数量不够,目前只有大冶市和阳新县申报了省级生态区,正等待命名,生态乡镇、生态村的比例达不到《规程》的要求,创建任务十分紧迫。

三、2021年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打算

2021年,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核心,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谋好路、开好头。

(一)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进一步巩固“十三五”水环境质量改善工作成效,大力推进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湖排污口。强化生态红线空间管控,完善长江黄石段、大冶湖、保安湖、网湖等重点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高污染风险企业实施搬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有序推进百吨千人供水工程环境问题整治加强市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整治专项行动

(二)坚决打赢蓝天保卫加强细颗粒物臭氧协同控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及氮氧化物专项治理行动。持续开展工业园区和重点污染源的VOCs的治理及监管工作,摸清臭氧来源和主要影响因素特别是电子工业园、医药化工园的监管治理。通过开展“一园一策”、“一企一策”,大力推行VOCs深度治理,全面落实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运用好秸秆禁烧智能视频监控预警防控系统,切实强化秸秆禁烧管控

(三)扎实推进净土攻坚战。继续推进国家土壤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以大冶市为重点,实施系统治理,打造吃得放心、住的安心、村庄洁净优美的升级版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区。强化涉镉等重点行业企业重金属减排,实施断源行动,全面落实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源头防渗措施。严格用地准入,有序开展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统筹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实施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推进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示范创建紧盯生态制度、生态环境、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生活和生态文化6大领域35项指标,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指挥棒作用,分解落实责任,科学制定工作计划和分步推进措施,继续推进实施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高质量完成生态创建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