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近日在武汉市召开,湖北省作典型发言。近年来,湖北省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随着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家底”也越来越丰厚。
湖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省财政厅等六部门印发《湖北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三年(2024-2026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在综合研判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任务、全面分析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厘清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分工,确定近三年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领域、重点工作、具体任务目标。
全省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联席会议机制。组织14个省直部门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调度会商会,推动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机制,形成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
2024年,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完成神农架林区、丹江口市、巴东县、点军区、石首市、蔡甸区、黄梅县7个县(市、区)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试点工作,指导武汉、宜昌、荆门等8个市州13个县(市、区)启动了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
7个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评估试点县市共发现维管束植物2930种,脊椎动物427种,各类淡水水生生物1140种,昆虫644种,大型真菌423种。全江段发现江豚94头次。发现新种10种(鱼类6种、昆虫4种),发现湖北省新记录物种67种。监测到长江江豚、川金丝猴、麋鹿、青头潜鸭、黑鹳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规模和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
通过多年的保护,石首麋鹿的种群数量从最初引入的64头增加至38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2400余头,野外自然扩散1400余头;神农架金丝猴的种群数量由上个世纪80年代的500多只增加到1618只。
2024年,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湖北省十堰市获评全球“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是湖北省首个获此称号的地区。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稳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与省直部门沟通协调,定期开展会商会,深入推动《行动方案》落实。持续推进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指导各市州有序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发挥生物多样性保护综合监管作用,推动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完善湖北省生物多样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