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黄石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无障碍阅读 | 加入收藏 | 地图导航

解读单位黄石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2024-11-13 08:55:55
解读类型部门解读 解读方式图文方式

正文

《黄石市2024年度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一、起草背景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推进流域综合治理,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守牢流域水环境安全底线,深化水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确保完成水环境约束性指标考核任务,依据《湖北省2024年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黄石市2024年度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

二、主要目标

2024确保优良水体保持稳定。严守水环境安全底线,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长江干流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省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良达到90.9%,市控以上水质监测断面优良率不低于78.85%。其中,江风波港(西塞山区)、长江中官铺(阳新县)、大冶湖闸(新港园区)、富池闸(阳新县)、高桥河港口桥(大冶市)国控考核断面保持Ⅱ类;王英水库(阳新县)、富水十里湖(阳新县)、大冶湖磊山湖心(开发区·铁山区)、三山湖(大冶市)、保安湖(大冶市)5个省控考核断面保持类以上、水质不下降。实施不达标水体提升攻坚,积极推进保安湖水质提升,尽快达到类水质,力争网湖水质尽快达到Ⅳ类确保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三、主要任务

(一)统筹流域综合治理推进水质提升攻坚。以水生态环境质量不下降为底线,对标“十四五”及年度考核目标,对纳入省控考核断面的大冶湖、网湖、保安湖、三山湖等,针对预警监测发现水质差的入湖港渠,结合年度工作目标统筹编制水质提升攻坚措施方案,在开展水生态环境调查分析,排查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源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治理措施,实施工程治理项目。

(二)完善市控县控水质分级考核机制。实施水质分级管理,强化流域综合治理和流域分区管控,完善、省、市控、县控断面四级监测网络,以水质硬约束实现底线管控要求按照“好水不低于现状,差水稳步改”的原则,市级落实市控断面水质管理,各县(市、区)负责县控断面水质管理全面落实流域治理单元管控要求,强化监测数据结果应用,建立通报考核机制,市控断面考核各县(市、区),县控断面由各县市区考核相关镇(街),有效压实各级政府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责任对水质改善进展滞后的责任单位,综合实施现场帮扶、督办约谈等措施水质达标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进一步完善考核及结果运用机制。

(三)持续实施水质监测预警。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机制,坚持开展大冶湖、保安湖、三山湖、网湖、磁湖、青山湖等预警监测,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预警监测,分析水质预警监测情况,针对风险断面可适当增加频次发现水质变化第一时间进行预警,相关问题及时通报。各县(市、区)结合预警监测情况,开展污染调查排查,查找水质变化原因,及时推进整改。

(四)深化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以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深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推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大冶湖、高桥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探索建立保安湖、三山湖、王英水库、蔡贤水库、富水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联防联治,统筹上下游和左右岸,建立长江(上巢村断面)、高桥河、富水等跨界流域联防联治机制,大冶市、阳新县主动协调周边辖区开展联防联治,每年至少召开1次流域联防联治联席会议,根据流域治理规划或“一河(湖)一策”方案等,分解落实年度目标和重点任务,推进治理任务落地见效。

(五)实施排污口排查整治。全面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成效“回头看”,不漏一口,全覆盖开展整治成效“回头看”,及时排查隐患,解决问题确保整治成效经得起检查、抽查;2024年底前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95%的整治任务、验收销号比例达到80%以上;完成省控湖泊入湖排污口溯源和80%整治任务。其他湖库排污口基本完成排查,重点推进不达标水体排污口整治。各辖区、部门制定工作方案,全面组织开展整治成效“回头看”。

(六)精准谋划综合治理项目。《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指南》明确,重点支持饮用水源保护、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各县(市、区)要以长江、省控湖泊、跨界断面、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为重点,积极申报省级储备项目和中央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库项目,持续推进河湖生态修复、排污口整治污水厂尾水人工湿地净化、入湖口湿地建设和河湖缓冲带建设等项目谋划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合理利用、整合多部门专项资金,推进湖泊水质改善。

(七)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对照生态环境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技术指南》相关要求,制定年度减排项目库,积极谋划重点水污染物总量减排工程,切实通过总量减排倒逼水环境质量改善。

(八)加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和基础信息调查,规范保护区矢量数据,构建“一张图”。加快推进乡镇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立标。持续推进“百吨千人”级水源保护区划定,2024年底前各地划定率达到80%以上。推进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回头看”,跟踪问题整改,逐步推进乡镇及以下水源地排查整治。

(九)深入实施重点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深化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持续跟踪督导问题整改,完成国家级园区和省级认定化工园区整治验收同步启动完成整治的省级园区验收。加强污染源监管,严查非法排污,对问题突出的开展专项监督执法。加强园区规范管理,实现污水管网质量和污水收集处理效能明显提升,实现污水应收尽收。持续实施城市黑臭水体环境整治保护行动。加快推进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本级依托河湖长制工作平台加强对全市已脱黑的10条水体进行常态化管理,切实履行职责,定期开展巡查,确保水体不返黑臭,持续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对脱黑水体实行每月监测,水质检测情况每季度定期在网上公示,确保水质总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