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底色,耕耘美丽黄石。一场“无废城市”攻坚战,正在东楚大地持续深入推进。
西塞山脚,十里钢城耸立。历时13个月的建设,大冶特钢含铁含锌固废处理项目今年竣工投产。该项目采用先进的转底炉法处理工艺,可年处理含铁尘泥固废20万吨,生产金属化球团9.37万吨、次氧化锌粉5000吨,实现尘泥固废内部资源化利用和产品化,创造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项目的竣工投产,标志着该公司朝着“固废不出厂”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为黄石深入推进“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写下了生动一笔。
大江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巨大的研磨机高速运转。经过反复研磨的矿渣经过一道道工序,金、银、铅、锌等有价金属被提取。从露天堆存铜冶炼废渣,到回收利用稀贵金属,该公司靠着自有研发的核心技术,每年可处理铜冶炼炉渣120万吨、危废7万吨,回收铜金属2万吨,既创造了效益,又降低了环境风险,一举多得。
拥抱“无废”,遍地是“宝”。固废处理背后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垃圾山”里也藏着金山银山——
在瀚蓝(黄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千家万户的生活垃圾汇集于此,它们被庞大的垃圾吊抓斗输送到焚烧炉内焚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动能发电,最终并入电网。
从露天填埋到无害化焚烧处理,如今黄石生活垃圾处置更为安全、资源利用化率大幅提升。据统计,瀚蓝(黄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年处理生活垃圾量约45万吨,年最大发电量达1.5亿千瓦时,确保了我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现100%。
移走固废“大山”,用好“放错地方”的财富。在阳新县半壁山农场,秋收后的稻田秸秆被打捆装车,运到该农场马家垅秸秆收储中心。该中心仓库面积500余平方米,占地1.7亩,是阳新县首批建设的11个秸秆收储中心之一。该中心的投用,解决了当地群众秋收后秸秆处置的烦心事。
建设“无废城市”,是一场绿色与发展的“双向奔赴”。
去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黄石市榜上有名。同年9月,市政府印发实施《黄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全面拉开帷幕。
从构建推进机制,到创设指标体系;从制定实施清单,到落实工作责任。一年多来,我市全方位探索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新路径,努力形成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黄石模式”,更为全国“无废城市”建设探路。
时光不语,镌刻不凡。一年多来,黄石在建设“无废城市”的征程上取得了不俗成绩。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我市围绕工业、农业、生活、建筑、危险废物等五大方面提出54项“无废城市”建设重点任务、明确59项具体指标。从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四大保障体系提出50项任务清单、17项配套项目。创新性提出探索建立固废利用行业“厂内+厂外”双循环、钢铁行业“自产自消”、铬盐生产行业“干法解毒”等“无废”模式,受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肯定。
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与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160个,总投资392亿元。加快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1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7个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园区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16家企业入选湖北省绿色制造名单,形成铜产业循环、稀贵金属回收利用、冶金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示范推广意义的循环经济模式。
探索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培育全市规模以上农作物秸秆收储运、加工企业(主体)25个,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深入开展垃圾分类,全市755个居民小区实现垃圾分类设施全覆盖;强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制成再生砖、水稳材料、混凝土等,广泛应用于市政道路、小区绿化、路面铺设;开展绿色快递示范评比,20家快递处理场所、209家快递网点获评“绿色快递”示范点;开展“无废细胞”全民共建活动,创建“无废细胞”19家,深入全市各地开展无废城市宣讲30余场……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在黄石举办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和风险防控培训班,我市就“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交流发言。
建设“无废城市”,黄石正在从企业“变废为宝”的自觉行动,演变为全民参与的幸福“接力”。城市“无废”,必将让黄石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