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地球那么大,土壤那么多姿多彩,如果能让原本远在天边的各地土壤汇聚一堂,开个“群英会”,参观者借此就可以日行“万里路”,该是一件多么让人兴奋的事情。
位于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内的湖北省生态环境厅土壤标本中心即将建成,来自全省各个地市州“泥巴”跋山涉水定居在此。在这里走上一圈,全省的土壤也就看遍了。
那么,这个神奇的“土壤王国”有哪些奥秘?记者提前带你去探一探。
奇妙旅程
展厅里的“土壤王国”
在土壤标本中心展厅的墙壁上摆放着一个个标本框,里头陈列着湖北所有种类的土壤。这里土壤的形态不同,颜色也丰富多彩,格外有趣。
在标本中心负责人王笑媛的带领下,记者一行开启了一段奇妙的“土壤之旅”。
湖北省土壤类型较为复杂,13个土类,31个亚类,138个土属,455个土种,主要有水稻土、潮土、黄棕壤、黄褐土、石灰(岩)土、红壤、黄壤及紫色土等。
水稻土是湖北省面积最大、贡献最多的耕作土壤,盛产粮、油;潮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产粮、棉、油的土壤;黄棕壤广泛分布于我省的鄂西南山区和鄂北地区,是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茶叶、烟叶等粮经作物的重要产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就是一个微缩的湖北。”王笑媛笑着介绍说,90余平方米的展馆内陈列了湖北省境内全部土壤亚类的整段标本31件、不同层次土壤性质的分析样品以及部分成土母岩和土壤新生体样品等277件。
颜色丰富
紫色土像长不大的婴儿
靠近入口的是一片是“红壤”——来自鄂东南海拔800m以下低山、丘陵或垄岗和鄂西南海拔500米以下丘陵、丘陵台地或盆地。该分布区包括咸宁地区和鄂西自治州各县市,以及黄石、鄂州周边等县(市、区)。
在陈列紫色土壤的方格旁,王笑媛说:“这可能是最漂亮的土壤了。”据介绍,紫色土是一种良好的农用土壤,垦殖指数较高,在宜昌、鄂西、襄阳、郧阳、孝感、荆门和荆州等地都有分布。土壤的磷、钾含量比较丰富,所以呈现出紫色,这种紫色土易风化,土层更新快,使土壤发育滞缓而处于相对幼年阶段,“像个长不大的婴儿”。
砂姜黑土,是一种土体中有黑土层和砂姜层的半水成土壤,集中分布于鄂北岗地,是豫皖两省砂姜黑土向西向南延伸分布部分。
黄石的土壤是什么颜色的?王笑媛介绍说,黄石土壤可分为6个土类,13个亚类,229个土种,主要是红壤和水稻土,土体呈黄色或红黄色,PH值居中,相对比较温和。
特点各异
采集耗时最长的是漂洗型水稻土
展馆内最远的“客人”应是来自“华中第一峰”——海拔3105米的神农架主峰神农顶的“暗棕壤”。这是湖北山地土壤垂直带谱中分布最高的森林土壤,海拔下限为2200-2500米,上限就是湖北最高峰的神农顶。
去年10月下旬,华南农业大学的教授卢瑛带队到全省最高海拔区域—神农架林区神农顶,采集山地棕壤、暗黄棕壤、黄壤等土壤样品。
“山顶因为气候高寒过湿,土壤有季节性冷层,土壤腐殖质层及亚表层厚度可达30-40㎝,全剖面呈酸性。”卢瑛说,原本采集就有很大难度,采样那天山顶下雪了,寒风呼呼地吹着。
而展馆中耗时最长采集到的土壤标本却不是它,而是漂洗型水稻土——土壤铁锰因水分侧渗还原淋溶而流失,土体中呈现一层灰白色漂洗层。
这种漂洗型水稻土分布面积非常小,为了找到这种典型土壤,专家们利用土钻从孝感市找到黄冈市,最后终于在咸宁赤壁找到了。而为了采集这种类型标本,钻了1米深孔的田块不少于20块。
“红壤性土标本是采集最辛苦的标本,来自咸宁通山县。”卢瑛介绍说,因土层薄(约20厘米),下面均为不同风化程度母质或母岩,为了采集完整连续标本,基本上是用凿子一点点凿出来的,采集标本整整花了5个多小时。
背后艰辛
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悬崖
或是高山,或是森林,或是沼泽……这些原本分布在我省各处的土壤是怎样被采集到这里的呢?其中的艰辛,王笑媛深有感触,回忆起来眼中不时闪烁出泪花。
2013年,27岁的王笑媛进入黄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从事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采集土壤标本,首先要找到采样点。千万别小看了一个代表性点位的确定,这里面有着很深的“道道”。
“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经过反复的实地踏勘,找到目标采样点位置,观察周边环境并判断是否与所要采集的土壤类别相符。有时候手机上显示目标点位就在前方不远处,可是前方是悬崖峭壁,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去。”经历过洪涝暴雨、山体滑坡等诸多“意外”,对于王笑媛来说,野外工作最难的是如厕不便,“为了避免上厕所,我们外出采样都不吃不喝。”
展馆内陈列的31件土壤整段标本都是技术人员经过专业手段将地下1米的土壤整段取出,粘结在木板上的,还原了土壤在地下的原貌,这是野外工作的重头戏。
2007年全国第一次土壤普查,黄石监测中心监测三室负责人余犇刚大学毕业。到岗的第一周,他就被“师傅们”带了出去。此后,他踏上了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采样之路——在杳无人烟的深山老林里,挖掘剖面(尺寸为1.2m×1.5m×2.0m左右的土坑)、采集标本。掉入陷阱、被野猪追赶等都是他最深刻的记忆。
“挖掘剖面,是一份专业而又费力的工作。”余犇说,为了便于观察,剖面的观察面应向着光线照射的方向,挖掘好了之后,需要用特制的木盒在观察面上采集需要的整段土层,带回风干、制作整段标本。
要还原土壤在野外本来的样子,成为这些陈列的标本,还要经过数月的“梳妆打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