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访问黄石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今天是: 设为首页 | 无障碍阅读 | 加入收藏 | 地图导航

《黄石日报》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领航标

来源:黄石日报 时间:2019-12-09

  江流宛转,芳甸萋萋。冬日的沈家营码头公园,依旧绿意一片。

  昔日装卸江沙的工地,当年尘土飞扬、噪声喧嚣的码头,经修葺整理后,成了市民们休闲散步的乐园。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是“生命线”,必须守护,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纵观黄石近年来绿色发展的足迹,生态优先的行动自觉让这座老工业城市“脱下灰袍着绿装”。

  108万平方米的“亚洲第一天坑”,这里曾经矿渣堆积、草木难生,近年来我市通过景观设计恢复矿山自然生态,种植6000多亩、60多万株刺槐,使工矿废弃地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绿化复垦基地,石头上种树、石板上开花的绿色奇迹震撼人心;大冶湖畔,园博园内绿意葱茏,冬日暖阳天仍吸引着不少游人来踏踪寻芳,从“铜草花”到“玫瑰花”,黄石用生态绿色诠释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漫漫足迹……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写在发展的名片上,坚决破除“恋矿情节”“唯矿定式”,黄石坚定不移推动着老工业基地迈上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航道。

  时光回溯,那些构建全市大生态的过往值得我们铭记:近年来黄石在全市上下掀起“绿色风暴”,选派各级主职干部赴“中国生态第一市”——浙江丽水市挂职学习;参加清华大学“低碳经济与转型发展”专题培训班;举办“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共计400人的生态专题培训班;在浙江大学举办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在贵州大学举办黄石市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题研讨班……坚持以推进理念转型为前提,坚持把绿脑绿心作为“第一道程序”,推动全市上下进一步摆脱“恋矿情结”“唯矿思维”,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

  生态,彰显使命;取舍,凝聚智慧。生态之痛也是城市之痛,绿色发展,必须壮士断腕。有了思想做先导,随之而来是发展路径的转变——

  “隆隆隆!”2016年春节前夕一声巨响,打响黄石关闭煤矿大会战的第一枪,在有60多年历史的“三楚第一井”袁仓煤矿宣告关闭后,其他16家煤矿也相继关闭,涉及产能135万吨,黄石彻底退出煤炭行业历史舞台,成为“零煤区”。近年来,全市关停“五小”企业1000多家,全面关停煤矿,全面退出烟花爆竹生产,实现全域无落后钢铁产能、无煤炭生产企业、无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同时,抓住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中国地矿科普大会、省园博会、矿博会、第十五届省运会等契机,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实现由吃“资源饭”向吃“生态饭”转变。

  与此同时,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步伐铿锵坚定:我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建材等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超过60%的增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增幅稳居全省前列,获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城市。今年前三季度,黄石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3%,增速居全省第1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全市工业投资增长8.2%,技改投资增长26%。黄石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显著提升。

  这是黄石绿色发展的协奏曲。《人民日报》曾刊发文章《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把改善生态环境落到实处》,点赞我市绿色发展经验,认为黄石实现了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从损害生态环境向保护生态环境转变,从单纯依靠政府向全社会齐心协办转变……

  转变,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如今,大冶湖生态新区每天都有新气象,以“全域黄石”为理念,以大冶湖生态新区为核心,推动城市发展由环磁湖时代迈向环大冶湖时代,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拉开。如今,《黄石市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17-2027年)》已经编制出台,《规划》明确,力争用10年时间,完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努力将黄石打造成为江河秀美、山川壮丽、环境健康、发展绿色、城乡宜居、人文厚泽、制度健全的“山水园林城市”,长江经济带沿岸重要的绿色节点城市,把“绿色”鲜明地写在城市发展的名片上!